更新时间:2019-12-17来源: 光明教育网
中国网11月4日讯 2018年11月4日上午,中国教育明德论坛2018年年会暨第十七届全国基础教育学习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本次论坛围绕加快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这一议题展开讨论。
会上,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受邀参会并发表致辞。
以下为演讲实录: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在全国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之际,非常高兴与各位齐聚北京,一起参加2018基础教育学习论坛。在此,我谨代表教育部科技司、教育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对辛勤耕耘在教育一线的各位同仁表示亲切的慰问!对长期以来大力支持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社会机构、企业和有识之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借此机会,我想结合科技司统筹负责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新时代和信息社会背景下,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逐梦新时代,深刻理解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政治意义,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战略判断。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新时代,迫切需要培养大批真正具有原创引领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引领未来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面对新时代,要求我们心理准备到位,心态调整到位,要满怀自信、勇于担当。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今年教师节,党中央召开了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这是一次能够写入历史、进入人心、改变生活、开启未来的大会,对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历史性、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当今社会已迈入信息社会,人类的生产、生活乃至思维、学习方式都受到巨大影响,全球教育发展已被深深打上了信息化的烙印。信息技术不仅在改变着现在的教育,同时也在塑造着未来的教育。未来的教育,必然是基于网络环境更加开放的教育,是更加重视学生个性化和多样性的教育,是引导孩子主动探究和快乐学习的教育,是让所有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的教育,是更加强调终身学习的教育,是更加智慧的教育。
陈宝生部长讲:“从十九大开始,教育的主题变了。”教育的主题是什么呢?就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核心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现代化。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现在讲的现代化是信息时代的现代化,不是农耕时代、也不是工业时代的现代化,是要构筑起信息化社会的现代化教育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要开展启发式、探究式、研究式教学方法改革试点,尊重个性发展,强化兴趣爱好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去年9月,中办和国办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营造健康的教育生态,大力宣传普及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全面发展、人人皆可成才、终身学习等科学教育理念,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强调要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教学手段,改革学生评价方式。
过去我国的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实现快速赶超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障。但是,中国传统教育培养的人才呈现出“高均值、低方差”的现象,拔尖创新人才少、不适应国家新时代发展需求的问题愈发突出。在国际上、在各领域,都需要领军人才,然而领袖气质和领导能力不是从大学才开始培养的,那样就远远来不及了,而是要从中小学就开始培养,所以在很多场合我都强调中小学特别是小学教育的重要作用。
新的时代背景和新的社会背景,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因应信息化社会发展,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重构教育体制、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已成为必然要求和现实选择。面向未来,中国教育要实现稳稳地立于世界教育的中心、引领世界教育发展潮流的目标,需要我们深刻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使命、新目标、新任务、新部署和新要求。
二、展现新气象,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飞速发展和显著成效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教育部党组的直接指导和关心下,在社会各界支持和教育战线的不懈努力下,通过长期建设和逐步发展,教育信息化各项标志工程和重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各项指标普遍实现了翻倍增长,正在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升级和转变,总体上超过了预期目标,呈现出应用深化不断加速、创新案例竞相涌现、制度安排日益完善的良好局面,得到中央领导和社会各方面的高度肯定。概括地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信息化工作实现了“五大进展”和“三大突破”。
“五大进展”体现在基础设施、培训、应用、变革和国际影响力。一是“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取得重大进展,各项指标普遍实现翻倍增长。“宽带网络校校通”发展迅速,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从25%上升到96%、多媒体教室比例从不到40%增加到88%。“优质资源班班通”不断普及深化,“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参与教师超过1400万人次,形成优课资源1300万堂;通过“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解决了400多万边远贫困地区教学点学生因师资短缺而开课不足的问题。“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跨越式发展,师生空间开通数量从60万个激增到7100万个。“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初具规模,“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应用。二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明显提升,1000多万名中小学教师、10万多名中小学校长、20多万名职业院校教师接受了信息化专项培训。三是信息化技术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硬件、软件以及应用水平都有很大发展。四是信息化对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大幅提升,信息技术从影响教育发展的外生变量转化为引发教育深层次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五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在国际上产生影响力,多次在国际平台上分享中国经验。
“三大突破”体现在模式、机制和道路。一是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符合国情并得到广泛认可的多种应用模式。二是全社会参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机制取得重大突破,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条腿走路,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一大批企业投身到教育信息化事业中来。三是在探索符合国情的教育信息化道路上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形成了一条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
去年,在杭州召开的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杜占元副部长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模式和经验进行了总结,可以简要概括为“1238”,即:一个核心理念,两条基本方针,三大关键举措,八类应用模式。
一个核心理念,就是把推动和服务教育改革发展,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把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作为核心理念。教育信息化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教育问题。只有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体系,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教学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推动教育体系的结构重组、流程再造和文化重构,才能达成促进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教育发展水平的目标。
两条基本方针就是坚持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以应用为导向,以基础建设营造应用环境,以培训促进应用效果,以评价提升应用水平;同时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条腿走路,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用好,探索形成“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机制。
三大关键举措就是将转变观念、培训提高作为推动工作的重要抓手,将试点先行、以点带面作为推动工作的基本方式,将开放合作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
八类应用模式包括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教师应用模式、课堂应用模式、数字校园模式、网络学习空间模式、校际应用模式、区域整体推进模式和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模式。这些都是对各地和各校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在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方面形式多样探索实践的归纳总结,现在已经形成了一批典型案例。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得益于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也包括大量的研究机构、学校和企业等为教育信息化做出的贡献,在此再次向大家表示感谢!
三、开启新征程,以信息化服务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
在今年4月召开的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李克强总理在讲话中强调要鼓励各级各类学校与时俱进创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互联网+教育”;孙春兰副总理在总结讲话中也两次强调要抓好“互联网+教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为教育信息化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
党的十九大以后,教育信息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十九大之前我们可以称之为教育信息化1.0,十九大之后我们要实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转段升级。今年4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作为推进“互联网+教育”的具体实施计划,明确了坚持“育人为本、融合创新、系统推进、引领发展”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师生信息素养,建设一个“互联网+教育”大平台,部署了数字资源服务普及行动、网络学习空间覆盖行动、网络扶智工程攻坚行动、教育治理能力优化行动、百区千校万课引领行动、数字校园规范建设行动、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等八大行动。教育信息化2.0就是要在1.0阶段“三通两平台”的基础上,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使中国教育信息化步入世界先进行列,发挥全球引领作用,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开启智能时代教育的新征程。
通过教育信息化2.0的实施,要力争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实现从教育专用资源的开发、应用和服务向教育大资源的开发、应用和服务转变。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互动、开放、共享、规范为主要特征的资源观。推动教师、学生乃至社会上的每一个学习者,都成为数字资源的贡献者和受益者,提供和使用各种线上资源及多种类型的线上服务,推进共建共享,真正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愿景,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二是实现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较之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素养具有更为广泛和深刻的内涵。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技术性措施,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则更具有根本性,就是要使广大教师和学生不仅会使用所需要的信息技术,更要具有信息社会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法。信息素养成为信息社会师生的基本素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深刻转变师生、尤其是校长和教师的信息化理念和认识,让信息化思维、互联网思维植入到学校管理和教书育人的各个环节。三是实现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信息时代的教育学、教育管理学,从理论到方法都需要加快发展。如何进行信息时代的教育理论创新、教育实践创新,是信息时代教育教学面临的更为艰巨的任务,这需要学术界和一线教师共同的努力。要加强对智能时代人的学习与认知规律的研究,大力推进信息科学、生命科学与教育科学的交叉融合,推动教育研究的科学发展。经过教育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多方努力,今年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代码中新增了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代码,支持用自然科学的手段、自然科学的范式,来研究教育科学问题。
为了推动实现“三个转变”,我们重点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加强对学习者认知和学习行为规律的研究,养成师生数字化教与学的习惯,实施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的新型教学组织方式。重塑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方式,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跟踪监测教学全过程,开展学情分析和学习诊断,精准评估教学和学习效果,变结果导向的“单一”评价为综合性、过程型的“多维度”评价,由仅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注重能力素质培养转变。二是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供给新模式。鼓励多样化教育服务,优化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创新的政策环境,将数字教育资源作为教学必备的内容,建立质量标准和监管制度。探索利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的新机制,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创新服务供给模式,为终身学习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三是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贯彻落实国家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的要求,围绕服务教育治理新模式,实现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清理整合与体系构建。建立完善教育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开放目录,形成规范统一、互联互通、安全可控的国家教育数据共享、开放体系,推进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治理方式变革。构建安全有序的教育信息化环境,加强标准建设,建立健全监管机制,抵制不良信息侵袭,确保网络和数据安全。
各位领导、同志们,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重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地位,将深刻变革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肩负着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的历史使命。我们要以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为指引,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争做教育信息化2.0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和创造者,为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