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教育网

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提升体育国际传播语言服务能力

更新时间:2021-11-22来源: 光明教育网

王立非 林旭

2021年10月27日,北京冬奥会迎来倒计时100天。2022年北京冬奥会将有来自世界各地的2892名运动员参与到7个大项、15个分项、109个小项的比赛。办好冬奥会,不仅在于优质的赛事运行,同时也要做好高质量的赛事传播,讲好“北京冬奥故事”。让世界了解北京、了解冬奥、了解奥运精神。中央强调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推动我国同各国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北京冬奥会对体育国际传播语言服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体育是国际人文交流的重要载体,做好体育国际传播,提升体育国际传播效能,离不开高质量的体育语言服务。

体育语言服务包括体育语言服务法规和标准编制、体育语言资源基础设施建设、体育语言技术研发与应用、体育语言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体育语言服务环境建设、体育语言大数据分析、体育翻译服务等。我们要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推动体育语言服务能力新发展。

    一、体育语言服务资源建设是体育国际传播的基础保障

体育语言服务资源建设是顺利和高效开展体育国际传播的保障。加强语言智能技术应用,推进多语言应急服务中心建设,包括体育术语库、机器翻译系统、知识问答系统、汉语智能学习云平台、优质学习资源库、体育赛事参赛国官方语言资源等,都将为体育国际传播打下坚实的基础。

体育术语库提升体育国际传播的质量。北京2022年冬奥会组委会发布的信息显示,2022年冬季奥运会和冬残奥会在比赛项目设置方面增加了7个,这要求冬奥会体育术语库也应增加相应项目使用的术语及语言规范上千条。预计2022年北京冬奥会参赛国比2018年韩国平昌冬奥会将有所增加。冬奥体育术语库应增加相应的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和德语等语种的翻译服务。

北京冬奥会组委会委托北京语言大学承担了“面向冬奥会的跨语言术语库建设及应用开发”项目,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提供多语种的术语查询终端服务。目前,该平台已经上线,《冬奥会体育项目名词》发布暨“冬奥术语平台”V3版已经正式交付给冬奥组委。

数据分析显示,我国的冬奥会体育数据库建设进展较快,以北京冬奥会体育术语库为例,在建和建成的体育术语库超过八个语种,术语库容量超过13万条,是目前世界上语种最多和术语最全的冰雪运动术语库。《冬奥会体育项目名词》涉及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全部竞赛项目,覆盖中、英、法、日、韩、俄、德、西班牙八个语种,为北京冬奥会的口笔译人员、志愿者、运动员、裁判员、新闻媒体工作人员提供有力的语言服务支持。

机器翻译系统是提升体育技术传播的重要资源。2022年北京冬奥会机器翻译项目包括文本机器翻译系统和语音机器翻译系统。文本机器翻译系统主要部署到服务器端,用于冬奥会网站内容、文档资料和新闻报道的自动翻译,目的在于大幅度减轻人工翻译的负担。语音机器翻译系统主要部署到移动设备端,用于帮助各类人员在比赛、餐饮、就医、旅游、购物等多个场景下解决语言沟通障碍。北京冬奥会机器翻译服务具有两大突出的优势:一是机器翻译能够快速处理冬奥会新闻报告和赛事信息,通过自动检索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行语言文字转化,解决人工翻译时的专业知识欠缺问题。二是冬奥会机器翻译给出更多的翻译选择,无论是汉语还是外语,都存在一词多义的情况,机器在翻译可以提供多个译文供选择。

二、体育语言服务队伍建设是体育国际传播的人才保障

做好体育语言服务,加强多语种人才储备和队伍建设是关键。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超过1700名口笔译人员提供语言服务,其中专业译员约400名,涉及44个语种。奥运期间共翻译7800多篇新闻稿件,为1100多场新闻发布会提供口译服务。北京冬奥会涉及3个赛区、109项运动,同样需要大量的新闻稿件编译和新闻发布会口译人员。20北京冬奥会参赛国预计将接近100个,加强冬奥会非通用语种的人才队伍建设,培养精通各参赛国语言,熟悉各参赛国的风土人情的语言服务人才,充分利用参赛国语言传播冬奥、讲述“冬奥故事”,加强互鉴互信的人文交流,多角度和全方位地向更多国家和国际社会展示美丽中国、绿色中国、文明中国、健康中国和现代化的中国。

加强体育国际传播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奥残会人才行动计划》分11个专项提出人才建设计划,其中,国际优秀人才聚集专项计划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对语言服务人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新冠疫情对复合型体育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体育国际传播语言服务人才应“会外语、通传播、晓管理、懂规则、能应急”。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有11所体育院校均开设了体育英语专业方向,培养学生的体育语言服务能力。部分院校开设了传播特色英语专业方向,但如何按照新文科建设的思路,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培养“外语+体育+传播”的体育语言服务人才,值得思考。

完善体育国际传播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机制。一是充分对接国际奥委会的语言人才需求,开设相关语种专业,研发体育传播语言服务相关课程和教材。二是加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育院校、外语院校、传媒院校可探索从体育知识、外语技能、传播能力等方面实施联合培养体育国际传播语言服务人才。引导和鼓励更多师生参与体育国际传播实践。三是重视语言服务志愿者培训。北京冬奥会将有2.7万名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工作。在志愿者培训过程中,应加强对志愿者的国际传播能力和语言服务能力培训,实现体育、国际传播、语言服务的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办赛契机,留存奥运人文遗产。

三、体育语言服务质量建设是体育国际传播的环境保障

首先,网络语言服务质量成为体育国际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站、微信和微博大数据分析显示,新浪微博是北京冬奥会主要宣传平台之一,官方微博“北京2022年冬奥会”已经拥有220.3万粉丝,转发、评论和点赞数已超过4483.8万,视频累计播放量3.48亿。官方微信公众号“北京2022年冬奥会”以及同名视频号也持续发布北京冬奥会的筹备状况以及官方新闻,同样收到了微信用户的广泛关注。调查显示,志愿者的语言服务培训和比赛场馆的语言服务环境都引起了官方微信号和视频公众号的高度关注,涉及到语言服务志愿者的招募、语言服务志愿者培训、语言服务志愿者岗位、语言服务志愿者保障等方面。

其次,语言文字规范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的环境。北京市先后出台了《北京市公共场所外语标识管理规定》、《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北京市公共场所外语标识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以规范北京市公共场所用语标识。北京市正在积极推动《北京市国际语言环境建设促进条例》的颁布和实施,进一步巩固文字规范成果。国家语委高度重视北京冬奥会的语言文字规范建设,发布了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1)。大数据分析显示,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新闻报道高度关注“汉字规范”、“普通话普及”、“外语”、“少数民族语言”、“中文国际教育”、“语言政策”等话题。

再次,语言服务培训质量有助于改善体育国际传播环境。一方面北京冬奥组委对教育培训工作高度重视,已经建立了通用培训、专业培训、场馆培训和岗位培训一整套完整的培训体系,依托国际奥委会奥运会知识管理的优质学习资源,加快培养一支专业化、国际化的筹办人员队伍。另一方面,国内语言服务培训机构和基地为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英孚教育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语言培训服务独家供应商;北京冬奥组委分批授牌了24家培训基地。

四、体育语言服务标准化建设是体育国际传播的制度保障

众所周知,标准已成为世界“通用语言”。世界需要标准协同发展,标准促进世界互联互通。加强体育国际传播语言服务,促进体育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互联互通离不开标准化建设。据统计,目前ISO/TC37/SC5发布的17项口笔译标准中,已开始涉及具体的行业语言服务标准,如ISO20228:2019(法律口译服务标准)、ISO20771:2020(法律笔译服务标准)和ISO21998:2020(医疗口译标准)。国家体育总局2017年发布《体育标准化管理办法》和《体育标准化制修订工作实施细则》,明确体育行业各环节的标准。我们还没有看到体育国际传播语言服务相关的规范和标准出台。体育国际传播语言服务从语言服务提供者、语言服务管理、语言服务流程、语言服务内容、语言服务质量等方面提出规范和要求,能有效构建对外体育话语体系,提升体育国际传播话语权。

(本文为国家语委2020年度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语言管理理论建构研究”[ZDA135-16]的相关成果)

(作者:北京语言大学国际语言服务研究院首席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