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17来源: 光明教育网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岭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党委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立德树人,强化内涵建设,提高人才质量培养,将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工作深度融合,以“党建+”引领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
一、“党建+”支部堡垒成先锋
以支部特色强化支部服务地方功能。推动各支部发挥支部结构优势、专业特色来强化支部服务功能,将学科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比如语文基础部党支部党员李斌辉、陈斐均担任多个省级、市级名师工作室理论导师工作,不定期为基础教育教学开展专题讲座等送教活动。支部书记陈斐每年均为考研学生进行考研专题辅导讲座;积极辅导学生参加各类教学技能大赛,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开展服务。教工应用语言学系党支部积极开设《论语讲读》、《周易讲读》和《语言与文化》等课程,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和文化实践,积极传播中华文化,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教工新闻系支部为湛江市委宣传部、湛江市总工会、湛江市社科联、湛江市团委、湛江市政策研究室、湛江日报社、湛江广播电视台等文化宣传部门开展系列讲座,支部党员刘英给吴川农信社做舆情应对处置培训、在雷州为湛江市残联系统宣传和信息工作培训班授课,刘坤党员为湛江一中培才学校学生做《流行文化、媒介环境与青少年成长》讲座等。汉语言文学系党支部书记陈晓清以《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抗疫精神》为题给学生党员讲党课等。
以党员先锋营造事业发展良好生态。学院党委创新开展“非常6+1”、师生党支部结对共建活动、红色青年讲坛、迎新工作服务站等党员优质服务品牌创建活动,充分发挥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得学院立德树人成果更加扎实有效。学院党委注意引导师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激发全体师生追求卓越的内在动力,要求党员教师要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申硕工作和专业认证中起到核心作用,努力形成事业发展的良好生态。
学院党委创新开展“非常6+1”师生党支部结对共建活动
二、“党建+”融合党建成品牌
注重校地共建。学院党委组织支部书记(双带头人)走进坡头爱周中学、经济开发区四中、电白杨梅寄宿学校、电白汉山学校、赤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信宜融媒体中心、雷州融媒体中心、遂溪田增村等单位开展“提升基层效能,强化融合党建”系列主题活动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的力度与宽度,通过签订共建协议、开展人才交流和整合盘活信息、阵地、文化、服务等方式,基础教育高质加强组织共建、推进活动共联、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拓宽学院基层党组织融入社会治理的有效路径。
学院党委组织支部书记(双带头人)走进经济开发区四中
强化融合深度。发挥教工党员在指导考研、就业、学生写作、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的作用。要求党员老师积极带头指导学生考研和参与考研调剂工作,每个党员老师每个学期指导学生作文10篇。党员老师积极参与就业指导。建立党组织负责人与党员谈心制度、关爱困难教工制度。推动党员教工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探索,其中“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团队”入选省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同时,学院党委从专业人才培养角度出发,策划“党建+网媒素养提升”红橙网络直播赛事,深化党建引领专业建设。
三、“党建+”阵地建设精准化
注重阵地建设。学院党委坚持“两代师德”一起抓的工作思路,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推进廉洁文化进校园系列实践育人活动开展。此外,学院党委强化意识形态防控,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敏感时期与敏感人物排查、信教情况排查、网络安全教育、宪法知识师生共学、红色“灯塔行动”、“培根计划”、信息员队伍建设等,实现在基层党建工作开展中达到“四未”成效,即在党建和意识形态领域未出现过重大问题,未发生过重大稳定事端、安全事故和舆情事件。
提升阵地效能。学院领导班子、师生党员下沉到学生中间以多样化方式开展党的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比如在迎新工作中设置“党员迎新工作服务站”、在二十大精神学习中设置“党员红色宣讲团”等。同时,搭建线上线下联动平台,形成“立德树人”强大合力。盘活党委、党支部宣传力量,依托学院党建微信公众号“闪闪红星PLUS”强化党建育人功能。加强党对群团组织的领导,坚持党建带群建工作,强化对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引领,比如开展“同心跟党走”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促进学院党委领导班子与学院党外知识分子、无党派人士、少数民族学生的交流;创新院工会、教代会工作和共青团工作机制,维护学院和谐稳定。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引导、服务和联系,学院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安排专人负责工、青、社的管理和指导工作。成立院级统战小组,负责学院统战工作,加强对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引领,抓好民族宗教等工作。强化安全意识,全方位管理重点事项、重点对象、重要节点、重要阵地,健全完善师生安全稳定教育体系、综合防控体系和应急处置体系。此外,学院党委积极发挥“党建+”共青团、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引导、服务和联系,指导学院社团联合会组织开展学院第二课堂活动,党建带动群团组织建设健康发展。